#一本你希望父母讀過的書 #分享贈書活動
小時候有沒有想過,理想的父母親是什麼模樣呢?而當自己成為爸媽之後,有成為自己當初期望的樣子嗎?(好書這邊買 ->  https://bit.ly/30Edyrq 或參加以下抽獎活動唷!)
  
當父母或我們直覺地對於一些孩子的行為感到暴怒或無法忍受,是否曾經想過,這是否源自於我們自己童年的一些經歷呢?我們又如何從過去的親子關係中解套,真正成為自己想成為的那種爸媽呢?
 
我很喜歡書中的一段話:
「當你對孩子做的事情或要求的事情感到憤怒時(或產生其他棘手的情緒,包括怨恨、挫折、嫉妒、厭惡、恐慌、惱怒、恐懼等等),最好把它視為一個警訊。那個警訊不是在提醒你,孩子肯定做錯了什麼;而是在提醒你,你的罩門又遭到突破了。」
 
這個重新檢視的觀點,讓我們有機會按下「暫停鍵」,看看究竟能如何解套,而不會日復一日都在為同樣的事情生氣,為同樣的狀況苦惱。
 
「沒有最好的父母,但有願意為了孩子改變的父母。」我們都希望孩子快樂,都不想把孩子教壞,但要如何才能做到?我們在童年時期所受的教養經驗,往往會影響我們一生,當然也包括我們與下一代的關係。
 
「如果你不把孩子的悲傷、憤怒、恐懼當成需要糾正的負面情緒,而是把那些情緒視為進一步了解孩子、與孩子培養關係的機會,你可以讓親子關係變得更加深厚。」轉念,就有完全不同的視野。
 
「每個人都需要一個不會妄下評斷的交談對象」,這也是我所相信的,我希望能夠成為家中成員那個暢所欲言的交談對象,雖然很多時候因此得面對自己許多的負面感受,但也在這個過程中,我成為了更好的自己,也擁有了更暢通的家庭溝通。
 
可能因為我是青少年的母親,對本書中講到如何理解青少年子女,與他們溝通和共處的部分,感到特別有感觸。也很希望更多的父母親可以讀到這些精采的部分!
 
作者 菲莉帕•派瑞Philippa Perry 是擁有二十年資曆的心理治療師,她的觀察與分享,讓我們有機會重新檢視自己會有特定感受的原因,也讓我們更能站在「不抓狂」的理性觀點,來面對孩子一些所謂的「問題行為」,或許那些行為並不是真正困擾我們的事呢!
 
誠摯推薦想了解自己和孩子的父母親,都能讀讀這本書。
 
#贈書活動
在8/11 前,在下方留言「#一本你希望父母讀過的書」並公開分享這篇貼文,便有機會抽中這本好書(三本)唷!
 
或可以直接在這裡買這本好書 -> https://bit.ly/30Edyrq